考研幫 > 備考 > 備考經(jīng)驗

學姐答疑總匯,拯救你心中疑慮


  針對這些問題,需要講三點:
  1、不要給自己加太多的心理壓力。不要給某些事件賦以出了這件事本身以外的特殊含義(例如考試前丟了手機就覺得考試完蛋的預兆)。也不要相信鬼神,星座,占卜,哪怕它短時間對你有利。不要交換太多跟考研無關的信息,某某人進了BAT,回來興高采烈跟你說,一年稅后20萬,不要管他的,人生不是一場短跑,再說,他也跑不到你的賽道。

  2、與人為善,多交朋友,但不勉強自己交朋友。內(nèi)向的同學,一個人也能考完,我就是一個例子。其實我個人覺得晚期研友最好能夠做到“君子之交淡如水,與人無愛亦無嗔。”,你可以在大學問網(wǎng)上,找研友,他們跟你心情一樣,也更能理解你,也可以在上面找到你報考老師的一些情況。畢竟,大家保持自己的一定距離,反而更能夠互相扶持,而不是互相阻礙。

  二、總感覺時間不夠,怎么辦?
  答:70多天聽上去不多,但是可以比你想的多,也可以比你想的少。
  原因在哪里?實際上,我們的并不是學一天,就有一天的收獲,大部分時候,學習時間其實等于:剩余天數(shù)X平均學習小時數(shù)X學習效率。大多數(shù)人盯著前面,實際上后面兩個才是大頭。因此,愁時間不夠,最好的辦法就是改進細節(jié),增加學習效率。
  比如說,學習效率提高10%。這就意味著比原來多出10天時間,聽上去似乎比較抽象?每個小時你是否會發(fā)呆、玩手機、無意義拖延十分鐘以上的時間?你是否能夠較快的進入學習狀態(tài)?你是否有利用表格、圖標增進你的思維清晰度和工作計劃的能力?是否能夠用比較快的速度找到你需要的學習資源?每天睡前是否會做一個溫習,每階段是否會對之前進行審視?是否能夠定期尋找自己的復習痛點集中解決?如果能夠做到,那么恭喜你,你又獲得了比別人多十天的時間。

  三、翻開書似乎都熟悉,關上書什么都不記得。這是為什么?(還有一種形式是,好像什么都懂了,又好像什么都沒懂)
  答:這是屬于復習的不錯的同學的經(jīng)典而又經(jīng)典的問題,屬于復習的“高原反應”。
  人對事物的理解會是一個難度漸深,時間漸長的曲線。吊詭之處在于,在最開始的時候理解最容易,而且理解最讓人愉悅,不僅因為容易,還有征服新領地的新鮮感。但到了深層部分,難度提高,同時新鮮感也漸漸消退。一方面是艱難,一方面是倦怠,兩項夾在一起,就使得人對于事物學習陷入了困境。大腦會本能的滿足于一知半解的惰性,讓你感到難于進行下去。

 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思維框架過分依賴書籍,輔導材料建立的框架,或者建立了框架但是后期忘記了,腦海里沒有索引。知識點雜亂的堆積在一起,好像一個瓶子里裝滿了花生,裝是裝滿了,倒的時候倒不出來(尤其是論述題)。沒有框架同樣也是很多人不會答論述題的問題。

  四、已經(jīng)背熟了,但是想了解更多的知識,怎么辦?
  答:能問出這樣的問題的同學,首先恭喜,你已經(jīng)達到了一個比較優(yōu)秀的境界。這涉及到深化拓展,如何看論文、學論文的問題。

  先說,出了幾本參考書之外書籍。之前出了二十本書的書單,人人都說多。其實不多,問題在哪里?很多人太習慣從頭到尾讀書了,沒有意識到讀書應該是有選擇性的,最應該的就是帶著目的去讀書,與知識點相近的,已知的部分直接跳過,從中獲得我需要的那部分即可。(當然這是應試,平常讀書不要這樣做)。具體看法,應該是先在概論書中找到知識重點,然后找出問題,通過閱讀參考書加以深化,細化。

  五、如何進行時間分配?
  答:時間分配因人而異,但是有兩點需要銘記:
  1、永遠要有計劃,不能聽著感覺走。人很容易成為感覺的從屬,例如,我們都愿意做那些我們喜歡的,容易的科目,很少人會做一些難的,枯燥的科目。如果順著感覺走,很容易就會“欺軟怕硬”,長時間習慣了之后,就會覺得難點的難度越來越大,甚至無法解決。而容易的呢?遲早也會有一天走到難的地方,于是到了最后就寸步難行。

  2、永遠要平衡自己的進度。
  現(xiàn)在我想說的是,永遠不要偏科,偏科考研難度是極高的——因為越往上,分數(shù)越難!大部分高分的人,并不是某一門課上到140,而往往是各科比較均衡。這就是這個道理,然而,太多的人總覺得某一科自己得心應手,又或者覺得政治、英語(尤其是政治)“絕不可能不過”,結(jié)果最終倒在這種毫無價值的門檻上,令人痛惜。

 ?。▽嵙暰庉嫞簩O慧敏)

關于"最后階段,真題的正確打開方式_備考經(jīng)驗_考研幫"15名研友在考研幫APP發(fā)表了觀點

掃我下載考研幫

考研幫地方站更多

你可能會關心:

來考研幫提升效率

× 關閉